北京公考语言理解与表达历年以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为主,09年还可能以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为主。
所谓“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已成为语言理解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这道大题的形式一直保留下来。这类文章看起来文字不难,但由于内容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考生往往对文章中信息高度聚集的内容抓不住要点,分不出条理,理不清关系,因此感到阅读的难度较大,得分普遍较低。
一、选文特点——“广”、“新”、“精”
1.“广”: 公考自然科学类的选文(或选段),较多来自《中国科学报》、《参考消息》、《新华文摘?科技点滴》等报刊。其内容往往是一些重大的、前沿性的、成果价值高的发现或发明,反映的领域广泛,涉及了生物工程(如例3:)、考古学、天体物理(如例6:、例1:)、环境保护(如例5:)、生命科学(如例4:、例2:)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在当今乃至21世纪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反映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也就反映了当今人类最先进的崭新的科学技术水平。
2.“新”: 一是选文反映的内容新,一般来说反映的都是全球最新的自然科学及现代高科技技术方面的成果;二是选文的时段新,一般距公考不远,多则一年,少则几个月,目的是为了反映出尽可能新的科学技术成果。
3.“精”: 选文的篇幅都比较短小,文字比较简洁,一般在500字左右,但是信息密集的程度大。
二、命题特点——主要考查“辨析理解、归纳推断”能力
主要考查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3)辨别分析文意、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4)归纳要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四个方面能力的考查一般定位在“懂”上,题点的设置侧重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主旨要点的概括上。也就是说,试题主要是从信息学和逻辑学的角度,考查学生迅速准确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推断等能力。因此,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说到底是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解题方法——筛选、比较、排除
(一)筛选:这是阅读、解题的第一步
即用辨别筛选的方法从选文中找出重要的信息,作为需要的答案或判定选项正误的依据。
1.筛选的对象:重要的信息,如基本概念、新的见解、含有特殊指代的词语、阐释概念、表明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重要语句等。此外,对一些诸如“也许”、“可能”、“大概”、“如果(一旦)”、“部分(全部)”、“过去(将来)”、“目前”、“除了……之外”、“惟一”等词语,阅读时也要用勾画圈点等方法筛选出来。因为语言的准确严密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些词语或对文章的论断,或对事物的程度、数量、范围、特征、功能等有限定强调的作用,一旦被改变,文章的论断就会被扩大或缩小。这也是命题者常设的题点之一。
2.常用的筛选方法:检索性筛选和理解性筛选。检索性筛选是根据试题要求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找出所需要的内容、观点,它的关键在于准确地“锁定”筛选的对象;
理解性筛选是对某种科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阐释,它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抽取特征,组织严密的语言进行说明。
3.筛选的关键: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即将题目要求与筛选出来的原文有关信息联系起来,有时对
应的原文可能找到好几处,但一般情况下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进行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内容。有时筛选出的原文不止一处,可以互相补充。如例题1第1题要求找出对“文中划线处‘影响’一词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文中划线处“影响”一词共出现两次,这两个“影响”的含义是一样的。由于原文“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是承接前一句“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来说的,因此这里“影响”一词是指普通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另外,因为本文一开始就说科学家所做的工作是“降低光速”,所以文中划线处“加强这种影响”是指加强普通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根据以上筛选出的有关信息可以判断:A项是正确的,B项是错误的,而C、D两项所涉及的内容都离划线较远,不可能是“影响”一词的含义,也是错误的。
(二)比较:这是阅读、解题的第二步(其实它与筛选经常是同步进行的)。对材料中重要的信息要经过比较鉴别,才有可能较准确地把握其含义。
1.比较的方法:将各个选项同筛选出来的原文进行比较,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明确差异,去伪存真,从而提取出正确选项。
2.比较的主要内容:
一是范围的大小(如例题2第5题B项);
二是数量的多少(如例5:第18题D项);
三是程度的高低(如例题3:第10题B项);
四是可能与必然(例6:第23题C项);
五是部分与整体(如 例4:第14题D项);
六是现象与本质(如例题2第6题B项);
七是肯定与否定(如例题3:第11题D项);
八是设想与现实(如例题1第2题D项、4题的D项)等。
(三)排除:这是阅读、解题的第三步。
试题的四个选项除了正确的答案外,还有起干扰、迷惑作用的错误答案,我们可以抓住自然科学类试题主要是从逻辑角度来设误这一特点,运用以下六种方法(因为它们是命题者最为常用的设题方法)将选项与筛选出的原文逐一对照分析、比较排除,从而判断出正确的选项:
1.曲解原意:即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如例题1第3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该题的C项说“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光脉冲可以比利用光缆更加有效”,而对应的原文倒数第2自然段只说,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需要“延迟一段时间”,发送的光脉冲信息,要比利用光缆有效得多,而没有说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所有的光脉冲信号,都比利用光缆有效。很显然,C项曲解了原意,因此C项不符合原文意思。又如例题2第2题的C项、4题的B项、例题3:第11题的D项、例题4:第13题的C项、 例5:第20题的D项、例6:第21题的B项等,都是“曲解原意”的题型。
2.偷换概念:即在一些重要概念或关键说法上故意张冠李戴,使人误入歧途。如例题2第2题要求找出“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该题的D项说“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使心脏的收缩也随之增强。”,原文第2自然段说“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再结合该句以下的三句内容可知:冬眠动物“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增强”的结果,是心脏的舒张随之增强,而不是收缩随之增强,因此D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此外,例题4:第15题的B项、16题的B项、 例5:第19题的D项等也都是“偷换概念”的错误。
3.无中生有:即选项所表达的意思脱离了所提供的语境,凭空捏造或妄作阐释。如例题3:第9题要求找出“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该题的A项是“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划线部分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属无中生有。C项将转基因作物理解为“新的杂交作物”也是无中生有。同样,第10题的A项、例题2第8题的B项、例题4:第14题的A项等都犯了这个错误。
4.超前肯定:即将原文中不确定的或是设想中的说法变成确定的或已成现实的说法。如例题1第4题要求找出“推断正确”的一项,该题的D项说“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而原文的第2行是“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很显然,D项的推断是不正确的。例题1第2题的D项、例题3:第12题的C项、例6:第24题的C项也都属于这种情况。
5.以全概偏(或以偏概全):即选项故意缩小(扩大)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如例题2第5题要求找出对第一自然段的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该题的B项说“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相关的原文在第2行:“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B项在此以全概偏,因此该项理解不正确。例题3:第11题的A项、例题4:第16题的D项都是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的毛病。
6.不含因果:一般有两种情况:(1)选项不是题干的因或果,如例题3:第11题的C项。(2)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如例题2:第6题的B项。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些解题方法的运用必须建立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建立在忠于原文(不夸大不缩小、不改变原文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否则容易发生断章取义,肢解甚至曲解原意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使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由“雾里看花”到“识得庐山真面目”!
四、例题及讲解
例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钠原子的过程。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
德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它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 “小室”)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波长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鼻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快得多。
降低光速能获得诸如非线性等其他一些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是线性的:把如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强度增加一倍,穿过玻璃的光的强度也会增加一倍。但是,非线性意味入射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的巨大改变。正是这种性质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人们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此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而采用一个大小为1升、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
韦尔奇小组的成员卡什说,装满铷气的小室在改变激光束以产生难以获得的波长方面极其有效。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这篇科技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当代科学家使光速降低的基本方法,以及降低光速的用途。全文语言精练,没有过多的使考生难以理解的科技术语和理论阐述,内容也相对集中,且颇具趣味,适合考生的阅读水平和解题要求。
这篇短文共有4道试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三项内容。下面逐题加以说明。
1.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答案]A
[李祖华解析]:第1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A项是正确项。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共出现两次,这两个“影响”的含义应该是相同的。由于原文“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是承接前一句“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来说的,因此这里“影响”一词应该是指普通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的降低。同时,因为本文一开始就说科学家所做的工作是“降低光速”,所以文中画线处“加强这种影响”应该是指加强普通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不应该指加强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根据同样的理由,可知B项是错误项。此外C项和D项也是错误项,这两项中所涉及的内容都离画线较远,不可能是 “影响”一词的意思。
2.下列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是
A.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
B.使铷原子处于不会吸收光的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C.使波长略微不同的两束光互相作用而产生慢光 D.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
[答案]D
[李祖华解析]:第2题重点考查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要求选出不属于韦尔奇博士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应该选D。A、B、C三项都属于韦尔奇已经做过的实验的内容。A项“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可称为韦尔奇实验的出发点或原则,B项“使铷原子处于不会吸收光的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和C项“使波长略微不同的两来光互相作用产生慢光”也是韦尔奇实验中两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这些都可以在原文第三自然段中清楚地看出来。而D项“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则是韦尔奇小组正在考虑进行的工作,是韦尔奇“将做”实验的内容,而不是他“所做”实验的内容。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的钠原子可以把光速降低为17米/秒 B.在高温中的铷原子处在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C.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光脉冲可以比利用光缆更加有效 D.缓慢通过高温铷气的入射光具有非线性效应
[答案]C
[李祖华解析]:第3题重点考查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应该选C。因为原文倒数第2自然段只说,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需要“延迟一段时间”发送的光脉冲信号,要比利用光缆有效得多,而没有说利用热的钠原子传送所有的光脉冲信号,都比利用光缆有效。C项犯了逻辑学上的不周延的毛病。而A、B、D三项都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第1自然段首先说科学家使光以17米/秒的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铷原子,接着马上说“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显然科学家确实是把钠原子冷却到了接近于绝对零度,才实现17米/秒的光速的。原文第二自然段说把伽金属装在小室中,并加热到大约100度,第三自然段又说韦尔奇通过小室把铷原子置于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显然这时铷原子确实是在100度的高温之中。原文第4自然段说降低光速能够获得非线性效应,那么“缓慢通过高温铷气的入射光”正是一种慢光,它当然具有非线性效应。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
B.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其传播的速度也会降低
C.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D.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
[答案]B
[李祖华解析]:第4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要求选出“推断正确的”一项,应该选C因为原文第三自然段说:“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言下之意就是当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光当然要跟铷原子相互作用,光的传播速度当然也会降低。A、C、D项都是错误项。原文第一自然段指出.科学家利用冰冷的钠原子降低光速,但是要把原子(也包括钠原子)冷却到接近于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原文第二自然段则说,用热的铷原子来降低光速则要简单得多。由此可见,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应该要大于利用铷气,A项是错误项。原文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说,由两束光相互作用而产生第三束波长很长的光,这第三束光的速度要比原先两束光慢得多。由此可见,波长长的光,传播速度较慢,波长短的光,传播速度较快,紫外线的波长短,其传播的速度应该是比较快才对,C项是错误项。原文第四自然段说慢光的非线性效应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第五自然段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装满铷气的小室能够传送光脉冲信号;原文最后一段说韦尔奇小组“已在考虑”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以上三点都说明,以慢光为基础的实际应用目前尚处在设想阶段,还没有人真正付诸实施。由此可见,D项也是错误项。
例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以下是科技文阅读材料:
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
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无论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死亡;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因此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活动的关键所在。
后来的研究证实,心脏细胞的这种变化还不是冬眠的根本原因,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然而,人们却一直没有发现这种遗传基因。直到最近,日本科学家发现,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HP。HP只能在冬眠动物身上找到,并与冬眠同步出现。这表明,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人类身上也能找到类似冬眠的现象吗?人类也可能冬眠吗?答案是肯定的。人在睡眠时也有体温 降低、心跳放慢的现象,这在性质上与冬眠相似。而身体硕大的熊的冬眠,为实现人类的冬眠提供了可能。如 果以HP为线索,也许能重新认识熊的冬眠。一旦控制熊冬眠的遗传基因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不是不可能了。 这样,人类就能把自身的代谢控制到最低极限,从而有利于癌症等疾病的长期治疗、未来的宇宙旅行等。
这篇科技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动物冬眠的成因、科学家探索这种成因的经过,以及人们对于人类能否进行 冬眠的探讨和设想。全文文字朴素简练,没有过多的考生难以理解的科技术语和理论阐述,内容也相对集中, 适合考生的阅读水平和解题要求。
这篇短文共有4道试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归纳文 中的要点”和“对文章的分析”等四项内容。下面逐题加以说明。5.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 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动物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
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C.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
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
[答案]B
[李祖华解析]:第5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应该选B。 因为原文第一自然段是说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范围的调 节性”上获得了进化,而B 项偷换了概念,改成了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因此错了。A 项的内容是 正确的,因为假说提出“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所以某些哺乳动物(如美洲松鼠)具备冬眠的功能, 确实应视作“是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同时,冬眠动物范围的扩大,跟冬眠动物具备冬眠功能之间,确实 是一种因果关系,如果冬眠动物进化的范围不扩大,那么它们只能还是非冬眠动物,它们也就不可能具备冬眠 的功能。C 项的内容也是正确的。因为原文第一自然段中已经指出“在体温调节上,(冬眠动物)要比非冬眠 动物强”,人类属于非冬眠动物,那么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当然“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D 项 的内容也是正确的。因为从原文“在体温调节上,(冬眠动物)要比非冬眠动物强”,可以推知冬眠动物和非 冬眠动物都可以自己调节体温,只是冬眠动物的调节能力更强一些罢了,所以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 动物的区别确实“不在于体温可以调节与否”。
6.按照传统的看法,下列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 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B.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C.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心脏仍能保持在非低温条件下收缩和舒张的原状不变。
D.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使心脏的收缩也随之增强。
[答案]A
[李祖华解析]:第6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这里A项是正确项。 因为原文第二自然段指出:“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 能力明显降低”,“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显然,在温度降低的情况下,冬眠动物的 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应该是“提高”。A 项中的“相应”两字,是指“随着温度的降低”,冬眠动物的 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也不断地有所提高,所以加上“相应”两字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B项是错误的。 因为原文第二自然段指出,“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排出心脏细胞时,心脏就舒张 ”,这是冬眠动物和非冬眠动物,包括人类在内所共同具有的“心脏工作的原理”,因果关系十分明白,现在 却将因果关系颠倒了,这当然不能作为对于动物冬眠的奥秘的解说。C项也是错误的。 因为原文第二自然段指 出:“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 则完全与此相反”。这就是说,在低温条件下,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反而提高,而心脏细胞 的这一能力提高,必将导致心脏的舒张加强。因此,说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仍能保持在非低温条件下收缩和 舒张的原状不变”,实在是不对的。D项也是错误的。 因为冬眠动物“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增强” 的结果,必定是心脏的舒张随之增强,而不是收缩随之增强。
7.文中认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冬眠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
B.HP是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新发现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C.HP